文学作品|刘震云《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个小职员平庸琐碎且窘迫的生存状态。刘震云以不动声色的幽默来真实地表现小人物的生活,在平庸的生活中夹杂着卑微的乐趣,潜藏着一种社会危机,形成了喜剧性与悲剧性的交织。

小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示了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在讲述小林排队买豆腐、与妻子吵架、给妻子调动工作、让孩子入托、排队抢购大白菜、拉蜂窝煤以及每天的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时,从头至尾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无不体现了日常生活的真。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就是企盼

企盼是什么

就是理想、猜想、梦想

永远得不到的水中的肉骨头

世界说起来很大

中国人说起来很多

但每个人迫切要处理和对付的

其实就身边周围那么几个人

相互琢磨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天是黑的

星是明的

密密麻麻的星

撒在无边无际的夜空闪烁

天是那么深邃

那么遥远

我第一次发现

我们头顶的天空

是那么崇高,那么宽广,那么仁慈和那么美

人在集体中溶化了

人人都似乎成了一个广场


小林家的豆腐馊了。小林每天清早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但小林今天把豆腐买到了。可他因急着赶公车上班,忘了把豆腐放到冰箱里,结果豆腐馊了。

小林的老婆先他回家,一看到豆腐变馊了,先是责怪保姆,但保姆把问题推到小林身上,她本来就不想在小林家干,嫌待遇不好。老婆就把怒气对准了小林。小林今天上班就很不顺心,新来的大学生给他划了个“迟到”他虽改了回去,但不知这个大学生明天会不会向领导汇报。尽管不开心,他也不想和老婆吵吵,谁知老婆不依不饶。幸好这时有人敲门,大家便都都不吱声了。

小林的老婆叫小李,结婚前后她变化很大,往日的诗意、安静已让婚后几年的生活给磨得差不多了。老婆的单位工作挺轻松的,就是离家太远,而她们单位在这条线上没有班车,她只能每天挤三四个小时的公共汽车,下班后疲惫不堪。可真要决定换单位,两人才感到面前的困难像山一样。

小林跑了好几个单位,都被一口回绝了。他想放弃,但老婆第二天就不去上班了。急中生智,小林听说有一个单位的头头和小林单位的副局长老张是老同学。小林就去求老张,老张真的帮了忙,给他介绍了那个管人事的头头,那个头头答应给办。事情正在进行中,可好事却被小林给办砸了,他又找了一个处长,结果让那个头头知道了,他立刻停止了努力。这件事情就拖了下来。最后两人决定给那个头头送礼。两人买了一箱减价的可口可乐。可那头头根本就没把这些放在眼里,小林夫妻碰了一鼻子灰,小林老婆的工作还是没有着落。

九月份有两件事:一,老婆通班车;二,孩子入托辞保姆。老婆通班车的事很顺利,九月一日正式开通,但她现在的高兴与刚听到消息时的高兴比大打折扣。原来并不是她们单位的头头为照顾职工而开通这班车,而是这个头头的小姨子最近搬到这儿住,才加了这一路车。小林听说后也感到似乎受了侮辱,但夫妻俩最后还是想,管它是不是沾了小姨子的光,咱只管每天有班车坐就是了。

在《一地鸡毛》中,刘震云通过小林一家的生活琐事展现了中国社会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在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逐渐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了理想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小说以冷静客观的写实风格,通过描述小林一家的日常生活琐事,揭示了这种现实生存状态:

日常琐事构成生活内容:小说开头就以一家人的豆腐变馊为例,描述了一系列日常琐事如与保姆的矛盾、送礼、孩子入托、排队抢购大白菜等,凸显了小林一家生活的驳杂无序,以及生活本身的繁琐和鸡毛蒜皮。

生活消蚀意志:小林一家长期被琐事所困扰,使得他们的理想和精神逐渐消磨殆尽。为了升职分房,小林不得不忍受各种羞辱和艰辛,最终认同了“什么都不想,在人堆里混,最舒服”的生存状态。

刘震云的讽刺态度:小说中隐藏着作者刘震云特有的尖锐讽刺精神,通过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对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困境进行了隐晦的批判。这种讽刺精神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绝望。

冷静客观的写实风格:小说采用了冷静客观的写实手法,叙述者的情感几乎不介入,使得故事看似如同现实生活本身。这种风格突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现实感,让读者更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小林一家的生活困境。

《一地鸡毛》通过冷静客观的写实手法,揭示了中国社会普通人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反映了新时期人们对理想和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矛盾心态。

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