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瓦房村12公里外的王圩菜场,是周边几个乡镇的“经济中枢”,熙熙攘攘的农贸车辆载着皖北、两淮的土特产穿梭其中。
经营着自家五金店的刘吉萍一打眼就相中了菜市场这条超过20斤的大鱼。双手扛着大黑鱼喘着粗气,她显然低估了它的重量。“22.4斤,太大了,活蹦乱跳,泥水溅得我满衣服都是。”她说道。
肥美,廉价,生龙活虎,这是千百年来两淮地区百姓对渔获最朴素的愿望。而这条鲜鱼,正是来自瓦房村那片占地4500亩的采煤沉陷区水面。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在十多公里外的那片水域,李广辉和几位渔民正耕耘着自己的天地。下午5点,李广辉正坐在岸边看护房小饭桌旁的凳子上,手里一刻不停地密织着渔网。刚刚结束今天的捕捞,他和同伴收获河虾、鳝鱼、草鱼、鲢鱼共47斤。对他而言,这仅仅是365天中的普通一天,但是对这千亩水域而言是丰收在望——自去年5月投放千万尾鱼苗后,经过一年的精心照料,今年5月,马上迎来收获。手起刀落,“噔噔噔”“嗵嗵嗵”,一分钟不到,从这片水域刚捕到的大白鲢便被身分八段,整整齐齐码放到搪瓷盆中。李广辉将准备好的葱苗、姜片、青红椒等腌料盖在肉块上面,淋上料酒,静待腌制。“几千亩的水体多干净。游得快,游得远,肉质就紧。”这个老渔民指着水面说道。渔民好吃,也善吃。他今天准备做油炸鱼块。
先将鸡蛋、泡打粉、面粉、盐混匀,然后裹上腌好的鱼块,待油温够后就开炸!酥脆的表皮里,是鲜嫩的鱼块;唇齿间,是幸福的留香。“我从16岁开始就跟家里出外捕鱼,淮河岸边的娃捕鱼,就像猫捉老鼠一样,是天性。”今年56岁的李广辉,少年时就随父亲下湖捕鱼,在船上,一漂就是近40年。他很幽默,回忆起年轻时的过往如数家珍。渔民以船为家,以渔为依,漂泊无定,却也生生不息。“国家号召‘渔民上岸’,保护长江渔业后,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除了打渔不会别的。收成,全靠运气。”回忆过去的日子,他拉开话匣子:“十网打渔九网空,逮到一网就成功。多的时候,一天能打上百斤鱼,卖个好价钱。运气不好时,起早贪黑,空手而归是常事。”“上岸”后的他,打过零工,进过车间,去过上海,到过广州。不过世代渔居的农民脱离了水面,犹如鱼儿脱离了水,“总是没有地方出力”。实现转产就业,是保障渔民长远生计的根本之策。
安徽省在全力贯彻国家关于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同时,也积极做好渔民上岸再就业工作,根据退捕渔民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等情况,就近、高频次举办退捕渔民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技能培训班。李广辉从老乡嘴里知道消息后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学习班。也就是在这个学习班上,他再一次看到了远方的未来。退捕学习班开在巢湖市,和他一同去的有60余人,有来自淮南、六安、安庆的,基本都是省内同行。培训讲师在台上讲解着当前各地政府关于退捕渔民就业帮扶的优惠政策,一位来自淮南的同行告诉李广辉:“这个我知道,淮南也在用塌陷区水面开展渔业养殖,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接部分退补渔民的就业需求。”对淮南人而言,“塌陷区”从来不是陌生的词语。淮南作为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煤炭生产和电能保供重镇,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建设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煤炭开采与地下水上涌所导致的采煤沉陷区,也成为了城市挥之不去的伤疤。不过,近年淮南地方政府积极引入外界资本,推进采煤沉陷区水体综合利用,取得了不少成效。三峡集团所属三峡能源开发建设的当时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最广、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就是其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李广辉去应聘了淮南采煤沉陷区的渔业养殖工作。天遂人愿,经验丰富的他当即被录用,家乡“上岸”,再就业。“有时候开着船,大鱼都会自己蹦到船上。好收成,都是靠我们几个一点一点做起来的。”满载的渔获不是空口白话说出来的,都是这个五六人的小团队一尾鱼、一张网、一条心抓上来的。2024年1月18日,刚经历过一场大雨,寒风凛冽,岸边捕鱼的小船也被上涨的水位抬高。一整天,他都在这片水域“巡视”。对这个老渔民来说,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和鱼儿翻白(死亡),都是他的头等大事。水面气温零下七摄氏度,孤零零的水域,只有他们几人日常巡查的身影。白天要下网,3个人分工明确,长期的组合让默契代替了语言:李广辉负责下网,小胖负责掌舵,另一个人员则是船上的机动人员,哪里需要补位就去哪里。“不这么安排,大鱼怎么能蹦到船上?”
他们有规律地放出已挂上钓钩的鱼线,挂饵,放钓,最后统一收钓,一天两次。延绳钓的线极长,收钓时盘根错乱的鱼线需要一点点盘好。还有切钓饵,挂鱼钩,鱼钩的疏密也有专门的讲究。撒下的百千万尾鱼苗,是他和队伍作为管理员的心血。为了随时掌握这片水域的环境情况,他专门向三峡电站的运维人员“取经”。新能源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向来是头等大事,对视频监控设备的应用更是必备之策——他问对了人。在淮南峡潘光伏电站运维人员的帮助下,他们淘到了9套监控设备安装在养殖区。这块显示器面板让他那放心不下的牵挂有了着落。凌晨1点和3点,李广辉还会醒来看看墙上的监控——经年累月,形成了肌肉记忆。
“你看这鱼长得多壮实,今年肯定会有个好收成。”看着水面里时而潜底时而浮跃的大鱼,李广辉嘴角不由得上扬起来。正是这些严丝合缝的规定动作,心有灵犀的团队合作,十年一日的昂扬不息,让他们从沿江漂泊变成了家乡就业。
一代捕鱼人,也因此相约家乡的丰美年景,相约退捕后的宜居宜业,相约上岸后的富裕富足……
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