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三宝之一,来自福建的美食

糟菜的故事

也许相对外地的朋友来说,
糟菜的知名度似乎并不比粉干和橄榄高。
然而三宝之中小编最爱的,
就是糟菜了。
早餐时配稀饭、糟菜炒粉干、糟菜炒笋,都是非常好吃的做法。



它采用地产芥菜,经晒成七成干,
配以糯米酒糟、食盐,按传统工艺经发酵、陈放在酒坛中腌制而成。
明朝“带货王”郑和在下西洋时,
曾将闽清糟菜随船带往海外,
随后即源源不断地出口东南亚各国。



不过你相信吗?
这么好吃的糟菜,
发明它的不是人,
而是山猴。

闽清这地方山连着山,

岭接着岭,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处的白岩山,

更是路隘林深,多虫鸟野兽。

可怜住在附近的老百姓,

田园菜地被这些畜生糟蹋了也没处伸冤,

只好设下机关诱捕。







有一回,某山民在芥菜园里安了个张猫机,

本想抓野猫山兔的,却误伤了一只猴王。

结果猴子们有仇必报,拔光了芥菜,

还把吃不完的摊在悬崖上晾晒,

也不知道它们哪里来的主意,

用带咸酸味的香藤树汁和泥揉搓,

把这些芥菜掩藏在断毛竹内,

用黄泥将两头密封了,盖上树叶。

后来呀,又有个砍柴的山民发现了这种特殊处理过的腌菜,

吃了后觉得味道独特,

以后就按着这方法来加工芥菜了。

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做起了糟菜,

经过历朝历代的改良,

就发展成了现在的闽清糟菜。







制作工艺

如果在食物界里来个奥斯卡评选,
应该给糟菜提名“最佳配角奖”,
煎鱼、炒肉、煸菜、煮汤,
哪里都用得上它。
早上起来一碗白粥,
几筷子糟菜,
一顿饭又解决了。



在闽清,

最正宗的闽清糟菜是梅城镇洋桃村人手工制作的。

糟菜的原材料洋桃村人叫瓜菜(芥菜),

瓜菜有两个品种:

一种个头不高,枝秆叶都较嫩,

这是专门作为蔬菜现吃的,

另一种是枝秆叶较粗,

个头很高,吃起来不太可口,

但是经得住晒,因此特别适合制作糟菜。







制作糟菜的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

从瓜菜的晒干程度、酒糟的选择和盐巴比例的搭配,

再到把酒糟和按一定比例盐巴搅拌好的混合物抹到晒干后的瓜菜干上,

甚至连怎么绑成一捆一捆,都是很讲究的。









而且要制作上等的糟菜,

这仅仅还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下面繁杂的工序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糟菜制作方法





1、把绑成捆的瓜菜放进干水缸里,层层叠好,直至最后封口。

2、封好后还要把水缸倒过来放进木灰里,大约要经历六七个月后,水缸里的瓜菜才会变成糟菜。

3、木灰最好是从灶台里直接泻出来,这种灰对制作上等糟菜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这种灰特别能吸收水分。

如果木灰不能达到吸收水分的目的,那么,制作出来的糟菜就会变成烂叽叽的,严重影响糟菜的质量。







1982年11月4日,

胡耀邦到闽清视察农村小水电时,

品尝了当地人做的糟菜,赞不绝口。

他对随行的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说:

“这糟菜不错,外观朴素,内质美味,

可以作为一个地方土特产规模开发嘛。”

就因为这一句话,

闽清糟菜一炮而红,成了名牌产品。





在闽清,

糟菜是最常见的一道美食,

煮粉干倒也常见。

粉干和糟菜都是闽清的特产,

价格不贵,人人也都吃得起,

闽清人从小吃到大,

时间久了,这就成了乡愁一般的食品。

闽清华侨和出门在外的闽清人,

背井离乡,漂洋过海,

总忘不了家乡的“三宝”,

因为那是家乡的记忆!

美食